天汉之国_第22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24节 (第3/5页)

算是思维敏捷,不死读书的翘楚人物。但与王宵猎读书比起来,竟成了寻章摘句的老雕虫了。

    ??王宵猎读书,很少一次看完。往往都是拿起来随手翻一翻,便放到一边。过一段时间,偶然想起了什么再翻一翻。然而每次讲起来,往往都是王宵猎能把书里的意思讲明白。

    ??诸葛亮看书只观其大略,而且《魏略》里的意思,读书务必精熟的其他几人都不如他。这让后代的人很不解,想出了许多说法来解释,说诸葛亮观其大略的意思,不是不精熟。甚至有人说,诸葛亮的观其大略,是要先精熟才行。

    ??你是诸葛亮吗?你有诸葛亮聪明吗?你读书要精熟,诸葛亮又不需要。《魏略》说得很清楚,诸葛亮每晨夕,从容抱膝长啸。很从容,不是苦读书的样子。

    ??其实绝大部分的书籍,都不需要精熟。除非是小说、诗词之类,确实吸引自己。大部分书里,像什么比喻、夸张之类,归纳、演绎等方法,都是非必要的,完全可以不看的。最重要的部分,往往就是几句话。只是因为看书的人难以理解,才多了很多内容。诸葛亮不需要这些,只要看结论,而且能够理解结论,为什么要精熟?只要观其大略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??王宵猎道:“学习,我一向认为两件事最重要。第一是要学进去,知道学的是什么。第二是能够走出来,不要被学习的知识牵绊住。姜敏天生聪慧,往往过目不忘。别人看是聪明,但在我眼里,并不知道他学进去没有。直到后来,他在汪参议手下做了几年事情,发现确实做得精细,非他人可比,才知道是个人才。现在到河东路,学进去还是不够的,要能够走出来才行。姜敏能不能走出来?说一句实话,我的心里也没有底啊!所以你们去河东,我要再三嘱咐,不要把事情做坏了。”

    ??方成等人急忙叉手:“愿听节帅教诲!”

    ??王宵猎苦笑着摇了摇头:“我又有什么教诲给你们,不过是讲道理罢了。道理能不能讲通,你们能不能理解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”

    ??说完,举起酒杯,王宵猎与众人喝了一杯。

    ??说到这里,王宵猎看了看汪若海,微微叹气。

    ??就连跟在王宵猎身边的汪若海都稀里糊涂,更何况别人呢?

    ??王宵猎道:“说白了,不过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太大,实在难以解释,才不得不如此。以前讲天子受命于天,代天牧民,群臣辅佐天子。可天是什么?如果上天有德,如何会看着自己的子民受苦受难?此次金军南侵,不止是破了开封府,两帝北狩,不知多少宗室北迁,还有人民呢?北边就是中原,曾经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。可现在呢?多少州县千里无人烟,多人妻离子散,还有多少人只留下一副白骨!面对这种惨相,上天情何以堪!如果上天有眼,怎么会这个样子?这个时候,不管是什么原因,上天靠不住了,那就只能我们自己去找天命。去哪里找呢?所谓礼失求诸野,只能去人民中找了。”

    ??说到这里,王宵猎看着一轮圆月慢慢升起来。清澈皎洁,如水的月华洒向人间。

    ??而其他的一切知识,则都充满了虚幻。最少在这个时代,作用不大。

    ??现在想想,以前的知识,其实大多没用。便如江上等船,看过了千艘却没有等的那一艘。

    ??“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。”

    ??第544章 天道

    ??理了理思绪,王宵猎道:“说军队要立足于人民当中,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,许多人不理解。国家大事,与小民何干?此事我说了多年,直到现在,许多人还是稀里湖涂的。”

    ??汪若海道:“子曰,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到了唐时,太宗深以为此言在理,多次用以告戒群臣。节帅说的话,大约与此类似。”

    ??王宵猎摇摇头:“参议,这两种说法没有什么类似的地方。你说类似,还是没有深刻理解为什么我讲要跟人民同呼吸共命运。我们掌权的人,必须要想明白,权力从哪里来?以前的说法,皇帝的权力从天命来,群臣的权力从皇帝来。现在天下这个样子,我不相信以前的天命了,而要寻找真正的天命。这个真正的天命是什么?我认为是人民。”

    ??“什么是人民?做官的是不是人民?读书人是不是人民?种田的是不是人民?商人是不是人民?做工的是不是人民?富人是不是人民?穷人是不是人民?这样问是不对的。我们生活在世界上,一般来说最少有两重身份。一重是个人,我希望幸福美满。还有一重,是一个团体的一分子。这个团体由一个人一个人构成,可以是家庭,可以是民族,当然也可以是国家,也可以是天下。汉魏的时候讲孝,那么那时候人们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家,国家和个人都是在家上面衍生出来。到了我们这个时候,同样讲孝,但孝没有那么重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